深度 | 钟启泉:中小学面临的挑战,是如何摆脱教育的“狂躁症”
精彩导读
我国中小学面临的挑战是,如何摆脱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束缚,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。上述种种乱象贯穿着同一种病症——教育的“狂躁症”,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混乱不堪,是到了回归常识、依据我国的教育法制加以整治的时候了。
【作者简介】
钟启泉,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
基础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,它是培育健全公民的基础教育完成阶段。
◆ ◆ ◆
基础教育是“有教无类”的
基础教育的第一基本属性是“公共性”。学校教育的“公共性”涵盖了三个基本内涵:其一,作为“共同性”的“公共性”,指对所有儿重,不是一部分特定儿童,都要保障其教育机会,谋求其发展。具体地说,是“有教无类”的。
其二,作为“公开性”的“公共性”,指学校的经营不应当封闭而应当是公开的,谁都可能平等地分享学校的信息。
其三,作为“公务性”的“公共性”,即使是私立高中也同公立高中一样,承担着作为学校的“社会责任”的“公共服务”的性质。高中教育应当“为社会公正而教”,绝不应当成为加剧社会分裂与阶层分化的工具。
◆ ◆ ◆
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“学会做人”
基础教育的第二属性是“基础性”。基础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奠定每一个学生人格发展与学力发展的基础,即“学会做人”。20世纪的《学习权宣言》标志着世界基础教育已从传统的“精英教育”时代进入“大众教育”时代。“大众教育”强调所有学生“共同的基础教养”绝不是“平庸教育”,而是“卓越教育”。“卓越教育”不是仅仅满足于培育少数尖子生的所谓“卓尔不群”的教育,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“学习权”,保障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,这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和培育创新人才的价值诉求。
◆ ◆ ◆
基础教育 “成果累累”,但“乱象丛生”
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可谓“成果累累”,但也“乱象丛生”。
▼第一乱象:豪言壮语
发达国家的大学本科尚且重视“通识教育”,我国一些中小学却张口闭口“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”。幼儿园“小学化”、中学“大学化”,早已是见怪不怪了。基础教育是培育“健全公民”的教育,不是什么造就精英人才、尖端人才的教育阶段,一些中小学自恃“升学率高”,以为无所不能,教育行政部门也居然任由其无法无天。这不是一般的浮躁,简直是狂躁了。
▼第二乱象:花言巧语
好些学校和媒体热衷于生造术语,“××教育”“××课程”“××课堂”之类的口号满天飞舞。某小学声称开发了一套“阳光课程”,充斤着27个带有“阳光”字眼的术语,诸如“阳光讲台”“阳光教师”“阳光少年”“阳光教室”之类,却找不到任何改革的思路与鲜活的经验。在“为了一切学生,为了学生一切,一切为了学生”的口号背后,却是赤裸裸的“一切为了应试教育”。
▼第三乱象:胡言乱语
一些中小学为所欲为,苦心打造“应试集中营”,形成了一条或明或暗的应试教育利益链,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,却受到应试教育势力的百般庇护,批而不倒。这些学校明明是“应试教育堡垒”,却偏偏打扮成“素质教育典型”,四处张扬,毒化教育环境,误导教育舆论。
所谓“优质教育”不是“任意拔高”的教育,也不是“胡编乱造”的教育,更不是“指鹿为马”的教育,而是“适切的教育”——合乎伦理道德、合乎学科本质、合乎儿童特质、合乎规范目标(养成健全公民)的教育。
我国中小学面临的挑战是,如何摆脱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束缚,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。上述种种乱象贯穿着同一种病症——教育的“狂躁症”,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混乱不堪,是到了回归常识、依据我国的教育法制加以整治的时候了。
| 来源:WeEdu
| 编辑:校长派
版权说明:校长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请标明作者及出处。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